(大六号卫星地图) 曾经的大六号 人口稠密店铺林立 是繁华的商贸集镇 作者 高玉宝 ▼ 19世纪20年代的大六号 大六号,位于集宁北部25公里处,原属集宁县二区管辖,年撤销集宁县制后划归察右后旗。基于地处南来北往的交通路口,早在19世纪的20年代就有人在此经商,并逐步形成蒙汉族货物交易的集散点。清末民初时,随着蒙地垦荒的不断深入,内地的农民、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纷纷拥入,大六号便成为人口稠密、店铺林立的繁华商贸集镇。 大六号处于蒙旗边缘,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清代时滩川草地常有成群的黄羊出现,故有“黄羊滩”之称。大六号南距集宁、平地泉、官村(现土贵乌拉)、隆盛庄不远,北离乌兰哈达、红格尔图、土牧尔台较近,又是通往商都、化德的要道,更是旅蒙商人从张家口、大同、丰镇等地到后草地往返贩运货物的必经之地。 (商队) 特别是那些跑草地的旅蒙商人,常常赶着成队的牛板车,或是拉着成串的骆驼,从南来时拉着、驮着米面、烟酒、油茶、绸段、布匹等生活用品向北而去;返回时又拉着、驮着用货物换回的皮毛、肉食,或是赶着成群的牛羊、马匹向南返去。 这些南来北往的商人,一般都在大六号打尖吃饭或住宿。由于过往的人多,因此就有一些商贾在此经商。据老人们说,最早在此经商的,大约是在年前后,有一个叫赵继考的商人,在大六号开了一家草地商,商号叫“万泉通”,主要经营米、面、烟、酒、油、茶、绸缎、布匹之类的生活用品。此后的商家便不断增多,而且附近蒙旗的一些牧民又常把牛、羊及皮毛运来与过往的商人交换生活用品,这样,大六号就成为蒙汉货物交易的集散点。 (垦荒) 到了19世纪的50年代,蒙旗一带的垦荒活动日渐扩大,大六号也开始有人开荒种地。据说,最早来大六号开荒种地的是几户庞姓人家,大约是在年前后,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垦荒,内地的一些商人、小手工业者也随着垦民大量拥入。 ▼ 日本侵华时期的大六号 此后,到日本全面侵华时的年,大六号村已有多户人家、多口人。此时,街上的买卖店铺、车马大店和手工业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大约共有三、四十家。在大六号村的周围,小村庄也已星罗棋布,主要有庙湾子、陈家村、大东号、赵家房、曲家村、半号地、恒义隆、羊盘洼、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六道沟、北号、二明村、南梁、王跃沟、三和堂、何家地等。 大六号街上大一点的商家字号、杂货铺、缸房、车马大店以及铁木匠等小手工业者,主要有:洋货庄7家。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有3家。他们是庆增祥洋货庄,掌柜的叫娄绪,河北人;三德元洋货庄(掌柜的名字人们记不清了);自成祥洋货庄,掌柜的叫李润,山西人。 另4家小一点的洋货庄,商号人们记不清了,掌柜的分别是郭四堂、贾中堂、李振泰、王二飞。这些洋货庄,也叫京货庄,主要经营绸缎、布匹、鞋帽等。这7家洋货庄的规模都不太大,一般也不雇人,全是自家亲属合伙经营,每家从业人员不过五、六个或八、九个。 日用杂货铺、干货铺、山货铺10几家。杂货铺主要经营烟酒、糖茶、油盐、火柴、针线、爆竹、煤油、绳索等。干货铺主要经营麻花、月饼、锅奎、提江、蜜酥、麻叶儿等熟食。山货铺主要经营犁、耧、耙、耱、耕绳、铁锹等日常农用家具及土特产花生、黑枣、红枣等。 缸坊(制酒业)两家。一家叫“福义昌”,掌柜的是褚寿生、刘满泉、刘生省(三家合伙经营)。他们都是忻州人,打杂人员有50多人(这家缸坊一直巩固到年)。另一家叫吉生泉,掌柜的叫刘喜忠,也是忻州人,打杂人员也有50多人(这家缸坊到年就解散了)。 当时的缸坊盈利大,挣钱多,生意十分兴盛。主要是因为做酒的粮食是当地产的,粮价又低,雇工也便宜,酒的的成本低,销路好。其原因是当时草地的缸坊少,而绝大多数牧民和跑草地的商人大都喜欢饮酒,需求量很大,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还有当地的农民每年用烧酒拌种预防病虫害(当时没有农药,大约一斗莜麦40斤得用半斤酒)。因此,酒的销量特别好。 (踩曲) 那时,每家缸坊都有粮房、库房、曲房、酒房、伙房30多间。在制酒中,最热闹的是踩曲。踩曲是制酒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先将豌豆、草麦(即大麦)磨成面,蒸过后发酵,再放入砖地上的木槽内,让一些年轻力壮的小后生赤脚站在槽子里踩,然后将踩好的曲晒干,制成块状的东西,最后用来酿酒。踩曲时,每踩好一槽翻过倒出,再装再踩。在翻槽倒曲时,掌柜的怕槽子砸伤踩曲人的腿脚,在一旁高喊:“要翻一齐翻,小心砸了脚板板。”踩曲人也随着掌柜的喊叫欢笑,踩曲房里十分热闹。 除缸坊外,还有油坊和磨面的1家。掌柜的叫王迎忠,是忻州人。这家的粮房、库房、油坊、面铺、马圈共有30多间,伙计也有50多人。 翻砂厂(铸造厂)1家。掌柜的是石增胜和他爷爷,浑源人,厂里有10几个工人、有三、四间房子。用焦炭炼铁水,吹风用的大风箱得10几个人才能拉动。在生产中,把生铁加热熔化后倒入砂型或细土做成的模子里,冷却后凝固成器物。当时主要铸造犁铧、犁面、耧铧、锅、火炉子、炉底、炉盘等,生意十分红火(这家翻砂厂一直巩固到解放以后)。 木匠铺3家。人们都叫陈木匠、李木匠、王木匠。铁匠铺2家。铁匠师傅叫张元、杨扣子。这几家铁匠和木匠铺,每家有两三间房子,四、五个艺人,生意都很好。主要活计是打锄头、打镰刀、打马掌、修板车、做门窗、做棺材等。 银匠5家。他们是夏银匠、石银匠、张银匠和两个任银匠。这几家银匠的生意都很红火,主要是给蒙古族妇女加工头饰、手饰,给汉族妇女打银手镯、银耳环和小孩脖子上戴的银绳绳、银锁链等。 药铺1家,是河北人贾九恩开的,以经营中草药为主。 车马大店5家,是庞家和张家开的。每家都有住宿房、大伙房和马圈二、三十间,住宿房都是三、四间大的掏空房大火炕。住店的都是到后草地跑买卖的商人,但也有到集宁和隆盛庄卖粮的农民。他们有的赶着牛板车,有的赶着花轱辘辘二套或三套马车,也有拉着成串的骆驼,车马店的生意都很好。之外,还有1家旅店,叫万顺店,因店掌柜的小名叫万顺而得名。另外,街上还常来一些货郎挑子、钉鞋匠、剃头匠以及一些打莲花落的、耍西洋景的、说书的、江湖上踢拳卖艺变戏法的、二人台“玩艺儿”班子等。 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多,集宁县邮政局还在街上设立了大六号邮寄代办所。 (蒙古军) 那时,大六号一带有蒙古军第七师驻防,土匪来得少,各家商号的生意都比较安稳,很少出现抢劫、盗窃的事。那些街上的店铺,安装的又全是平门,没有窗子,门面全是由厚木板对起来的,横、竖有立柱子,晚上从里边用木椽插上,十分安全。那些掌柜的穿戴也很体面,平时多戴瓜壳帽或礼帽,身穿长袍马褂,冬天有的还穿齐脚面的“西银筒”羊羔皮长袍子,逢年过节穿戴更加讲究。 ▼ 在大六号经商的商户们 来大六号开地经商以及办手工业作坊的人,多来自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和前山地区的丰镇、隆盛庄、集宁等一些地方。由于流入的人口比较复杂,故大六号村民有来自“九省十六县”之说。但他们不论是来垦荒种地,还是办作坊、做买卖经商,都是因为内地的战乱、赋税、征粮、征兵以及天灾人祸,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迁来,另谋生路。他们由于生活所迫,家家都有一段不寻常的艰难经历。自成祥洋货庄掌柜李润一家的遭遇,就是他们这些人中的一个缩影。 李润、是山西省天镇县人,他的父亲排行为八,叫李增英,以当毛毛匠(加工羊皮皮袄、皮裤、皮盖等)为生。年的8月,天镇沦陷,侵华日军疯狂地在天镇城内大肆屠杀无辜平民,大屠杀持续了3天,杀死平民余人。他的父亲也被杀害(包括李门本家共有11人遇难)。 为了躲避战乱,他把父亲埋葬后,领着母亲、老婆孩子以及弟妹举家逃到大六号,投靠已在此地经商多年的叔父李增选,靠其叔父的关系,从集宁几家大商号赊上布匹、绸缎等货物,在大六号街上租了教堂的房子,开起了自成祥洋货庄。他自己当起了掌柜,帮忙的全是几个弟弟和家人。后来赚了点钱才在街上买下房子,店铺也逐年扩大。 (商人) 到了年的时候,由于国民党统治境况日趋衰落,苛捐杂税不断加重,许多商号被迫倒闭。当时,乡公所强迫农民和商人交粮交税,人们叫“棒打粮”,即不管农民还是商人,谁交不清粮食和税款,谁就被叫到乡公所挨棒打。李润和他母亲任玉莲就因交不清税款曾被叫到乡公所挨过打。李润的“自成祥”洋货庄和于永丰、闫保亮、张香轩三家杂货铺,因交不起税款被迫倒闭后,于年秋后搬到集宁,先在集宁南河渠租了刘义昌的房子,四家合股开了一家陆成行(加工米面和面铺的统称)。 后来四家又在集宁桥东一马路合股办起了洋货店,商号叫德丰隆,主要经营绸缎和布匹。直到解放以后,李润一家才又从集宁搬回大六号,重新做起了自己洋货庄的布匹买卖。凡来大六号垦荒种地、办作坊和经商的生意人,虽然各家的遭遇与李润一家大不相同,但家家都有其十分艰难的经历。 到了解放初期,大六号集镇的商贸市场尽管受到战乱的影响,但仍保持了一定的规模,有的还是解放后新增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公私合营前,工商业、餐饮业和服务行业的经营者已发展到55户,肩挑叫卖的商贩3户。 其中,日用杂货铺7家,车马大店、小旅店8家,缸坊、陆成行7家,铁匠、木匠铺6家,京货庄7家,理发店、饭店、药店、裁缝铺10几家。 年,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大六号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和铁木业合作社,绝大多数私营商业业主和个体手工业艺人分别加入了供销社和铁木业社,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完」 ▍内容来源:网络 ▍综合编辑:集宁佰事通 「集宁人的世界慢慢读懂」 戳这里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