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石器时期的乌兰察布

  ◎旧石器时期的文化

  在乌兰察布这块土地上,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的迁徙活动,是远古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发祥地之一。

  与其相邻的呼和浩特市东北郊区保合少乡的大窑村南山山里,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旧石器制造场,经多次调查发掘,确定为距今约七、八十万年左右,属旧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远古人类大型石器制造场,被考古界命名为“大窑文化”。

  在大窑旧石器制造场东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境内的灰腾梁上,有二处旧石器制造场:一处为卓资县火石沟里石器制造场,位于十八台镇所在地东北约2.5公里处,即火石沟里南元圪垛山上。石器制造场北为东西向沟谷,隔沟与火石沟里村相望,东西为沟谷的延伸部分。石器制造场遗址地表暴露有少量石镞,在遗址地表采集遗物有石镞7件,每件都有明显的打击面点;另一处为卓资县福生庄坤兑沟旧石器制造场,位于福生庄村西南约2公里处,石器场在一较短的山间沟谷西侧的山丘上,顶部坡度较大,底部呈台地,北有大黑河,东、南均为山丘。文化层厚90厘米,土色灰黄,出土了大量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斧、石夯锤等,遗址地表也暴露有大量石片、石镞和石核等,石质坚硬,有乳白色、灰色、紫色等,石镞有明显的打击点,石片均为石镞打击层分成的碎片。还有一处是位于阴山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的红格尔苏木。这三处旧石器制造场打制的石器与加工石器的方法都与大窑旧石器制造场相似,主要以各种形状的刮削器为主,其次为砍砸器、尖状器和石核等。刮削器较小,主要用于削木棒和兽皮;砍砸器较大,主要用于砍砸树木、劈柴和制作狩猎用的木棒等;尖状器主要用于割剥兽皮,因此所用石料硬度大,刀刃部非常锋利。

  以上三处石器制造场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说明在一万年左右就有人类在今乌兰察布地区活动,他们已懂得开采制作经济生活所必须的工具——粗糙的打制石器。当时在这里生息、劳作、繁衍的人类,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因而,由此拉开了乌兰察布地区人类文明的帷幕。

  此外,还在乌兰察布市灰腾梁北的察右中旗和察右后旗境内,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在两个旗境内分布广泛,这种细小石器都是用燧石、石髓、玛瑙、石英等原料打制琢磨而成,发现有石镞、石叶、石钻、石核、刮削器、尖状器和小石片等。器形不同,颜色也有红、黄、绿、白、黑等区别。大的三、四厘米长,小的仅有指甲盖大小,散布在沙滩或草地里。这种草原细石器文化,是介于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属于中石器时代的产物。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大义发泉细石器遗址,已经过正式考古发掘,认为是中石器时期或早期新石器时期的遗存,而察右后旗白音查干乡娜仁格日勒细石器遗址,则是一处单纯的细石器遗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细石器文化是一种伴随着狩猎和游牧而产生的独特的生产、生活用具。说明当时今乌兰察布地区生态环境较好,“草木茂盛,多禽兽”,气候适宜,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开始发展畜牧业,并兼营渔猎经济。

  饲养牧畜和皮革加工,不需要复杂的生产工具,所以乌兰察布地区的草原细石器文化延续很长时间。人们用弓箭保护牧群,以石刀、刮削器和石片制取兽皮,并对兽皮进行加工。由此可知,生活在今乌兰察布这块土地上的居民们,在长期从事狩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草原细石器文化,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逐渐揭开了原始游牧文明的序幕。

  ◎新石器时期的文化

  在新石器时期,乌兰察布市境内发现有石虎山后冈一期文化,仰韶文化王墓山类型、庙子沟文化和老虎山文化等古人类遗址。主要发掘于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环岱海周围以及商都县和察右前旗境内。其中整个环岱海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群和察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在年6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年左右,整个今乌兰察布市境内,都已有人类活动。

  (一)石虎山后冈一期文化

  据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凉城境内在距今为—年,有太行山东侧以鼎和小口双耳鼓腹罐为代表的后冈一期文化人群经张家口地区西进,在凉城岱海地区安家落户形成聚落,其物质文化称为石虎山后冈一期文化。

  石虎山早期发掘遗迹主要有房址和灰坑,另外有残墓一座。房屋为半地穴式,有土炕,地面铺一层白色黏土。近门道处挖一圆形坑灶,有的只有地面灶。这种房屋复原起来应是方锥体式建筑。灰坑有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4种。当时村落较小,有二十几户人家,百口人左右。房址不够规整,略显成排排列。陶器以夹砂陶占多数。陶器的类型有圆底釜、鼎、红顶钵、小口双耳壶、盆、碗、罐和勺等。

  而石虎山晚期为一环壕聚落,房址的建筑方法和形制与早期相同,但出现了石块叠起的坑灶。陶器在夹砂陶中以红陶为主,绳纹夹砂釜占多数,其次是钵、盆、釜形鼎、小口瓶、碗、器盖和勺等。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有较多大型动物,如野牛、马鹿、狍等,也有鱼、蚌和鸟类,说明渔猎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猪、狗骨骼的发现,说明当时已有了家畜饲养业。从石虎山早期遗址的情况来看,文化内涵单一,晚期的特征显示了后冈一期文化与半坡类型文化的融合。

  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还有风旋卜子二号遗址,所处时代大约为后冈一期至庙子沟文化阶段。该遗址位于商都县最北端的章毛勿素乡,在乡政府北3公里处,遗址呈不规则多边形,面积4万平方米。遗址散布大量的燧石、兽骨,兽骨破碎程度较大。剥形地表中部有红烧土圆形灶,可能是房屋遗址,但型制不清。

  出土石器以细石器为主,也有少量的小型石器,细石器均以各色玛瑙石、燧石为原料压制而成,加工较精细,有石镞、刮削器、石核及石片;小型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的较少,有刀、斧及网坠等。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均为手工制作。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凸弦纹,刻划叶脉纹、网络纹、压印纹。也有少量彩陶,彩陶均为黑彩,有宽带纹和三角弧线纹。器物有钵、折沿罐、偧口罐、盘口罐、斜口罐、筒形罐等。另外,在化德县、丰镇市、四子王旗等地亦发现这时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