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集宁

农历腊月二十三,汉族传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蒙古族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当天下午我和影协的老师参加了我的家乡乌兰察布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蒙古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根据通用祭火用的火撑子,蒙古语叫图勒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摆放一盏常明灯,正前方摆一张木桌,在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桌子中央摆放着炒米、奶食、黄油、糖果、羊胸脯肉等,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中间祭台上插燃烧着的香,大家纷纷走上前去,点香、祭拜、祈福。蒙古人对火神的崇拜之情,现代社会中将精美香炉似的"图勒嘎"取而代之为巨型圣火,由蒙古族群众家庭为单位的祭火仪式演变成为大型的祭祀活动。在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从各自家中备好祭火神祭品,集体祭拜火神。从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规模庞大的数千人,成为一种传播和传承蒙古族传统习俗文化的新形式、新活动。通过祭火也保佑长生天和这片土地风调雨顺、人们的生活幸福,国家的繁荣昌盛,祝福我的家乡乌兰察布市明天更美好。

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举行祭旗扎萨克圣火活动迎新春

2月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由旗委政府主办,民俗协会协办的蒙古族传统祭火仪式在哈撒尔广场盛大举办,喜迎新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繁荣富足、平安幸福。旗领导武玉亮、格宝日、苏耀斌、巴图吉日嘎拉、巴登少和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参加了仪式。

仪式开始前,来自全旗各苏木代表及各相关部门摆放好各自的祭祀品后,由喇嘛们奏乐诵经,祈求长生天恩泽大地,祈祷天下安泰、福满人间。民俗协会负责人诵读祭火词,武玉亮点燃火盆,巴图吉日嘎拉致辞。

参加祭火的群众们将祭品抛洒进燃烧的火盆里,共同围绕熊熊烈火走动,祈福来年家庭幸福、亲人安康、六畜兴旺、草原风调雨顺。

“祭火”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每逢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举办一年一度的蒙古族传统祭火仪式,进一步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蒙古族传统祭祀活动。

察右中旗

察右中旗举办第八届蒙古族传统文化“祭火节”活动暨第一届蒙古族冬季察哈尔服装、看盘展示

“祭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是源于蒙古族对火的崇拜,与祭敖包一样,体现着蒙古族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感恩自然的人文哲学生态理念。

蒙古族的祖先一直将火作为生命、财富、力量和兴旺的象征。察哈尔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就在传统节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这一传统作为重要民族文化遗产,一直延续至今。

2月8日,察右中旗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与旗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举办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祭火节”活动在窝阔台广场隆重举行。

下午四点,主持人宣布察哈尔蒙古族冬季服装展示、看盘展示开始。在服装展示中,身着察哈尔蒙古族冬季服装的蒙古族同胞,款款走向会场,展示了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看盘展示,木桌上摆放着各种看盘以及羊背子、羊胸叉、奶制品等祭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独具特色的察哈尔蒙古族民俗文化。下午五点,祭火仪式正式开始。

来自科布尔镇上百名各族干部群众,身穿传统民族服装,带着自己的贡品,前来祭拜火神。大家随着长者的吟诵,祈求火神赐福,人丁兴旺,五畜昌盛,国泰民安,家庭幸福。圣火点燃,大家将准备好的祭品,放入火撑子中,双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进行叩首,以此表达对火神的崇敬和感恩。

祭祀结束后对获得察哈尔蒙古族冬季服装和看盘展示的优胜者、优秀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奖金和纪念品。

蒙古族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对火的崇拜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人们把最好的德吉(食物)拿来敬献火神、圣火,向苍天、向火神招福大自然的灵气,让大自然给予我们更多的恩赐和恩惠,愿我们的国家兴旺,愿我们的各个民族团结,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察右后旗

察右后旗举行第六届祭火文化节暨第二届冬季察哈尔服饰展演活动

2月8日是农历小年,各地蒙古族群众都有祭火的传统习俗,无论是牧区牧民,还是在城镇居住的蒙古族群众总在家里举行祭火拜火神仪式。

近年来,察右后旗为了方便城市里的蒙古族群众,由旗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牵头举行集体祭火活动,通过一年一度的祭火,更加促进我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并逐年丰富了民俗活动,繁荣发展了全旗的民俗文化,为创建文化大旗,弘扬察哈尔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旗委书记纪全富,政府旗长高永斌,旗人大常委会主任高明如,政协主席刘斯琴等旗级领导与来自全旗各行各业的蒙古族群众共同参加活动。

今年的活动下午2点钟准时开始,首先由蒙古族群众自发组队的冬季民族服饰展演活动拉开帷幕,华丽的服饰,妩媚的展示,冬季的寒冷丝毫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精心设计的“塔布嘎”和靓丽的察哈尔服饰,为群众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同时为百余名摄影爱好者创造了难得的创作机会。通过激烈角逐和评委们的认真评选,服装展示和“塔布嘎”比赛分别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旗委常委、政府常务副旗长宋继清,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拉腾花,政府副旗长和英姿、米有,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会长潘小平,我旗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陶高为获奖者颁奖。

最重要的要数祭火仪式,“图鲁嘎”(火灶)前的桌子上摆满了祭祀的物品,有羊背子、奶酪、奶酒、糖果等。4点0分整,伴随着古老经文的诵读,在陶高的主持下,祭火仪式正式开始。

旗委书记纪全富身着盛装在主祭师的引领下来到“图鲁嘎”前虔诚地点燃了圣火,随后旗政协主席刘斯琴和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拉腾花向图鲁嘎敬献“萨楚拉”(鲜奶),旗委常委、政府常务副旗长宋继清把五彩绸缎包裹好的胸叉放入“图鲁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身着民族服装的蒙古族群众和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群众虔诚祈祷,并顺时针绕着“图鲁嘎”走三圈,之后在祭火前虔诚叩拜。最后大家手捧哈达把祭祀物品纷纷洒向炉火中,希望熊熊燃烧的祭火燃起新年新希望。

腊月二十三是蒙古族传统节日“祭火节”,也就是祭祀火神的日子,这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蒙古族认为火是纯洁与神灵的化身,祭火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

据了解,崇拜火是蒙古族的古老传统。祭火,俗称“祭灶”,一家一户的祭火,也有继嗣之义,大凡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祈求火神赐福、五畜兴旺、无病无灾。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所以又称祭火节。祭火节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擦洗灶口,准备祭品。

现实生活中的小事也是这样,高高的堂叔到我家串门的时候,总会开着玩笑说:“长的太高了也别扭,到了谁家里都得低着头才能进去。”说着就低着头迈进了门槛,往往我母亲就会接上一句:“是因为你长的高了,俺这门容不下你。”不知是表扬,还是批评,总会引来一阵阵笑声。假如堂叔到我家进门时不低头,必然就会碰着头,自己造成了小痛苦,别人也跟着不自在,哪还有低着头走进去换来的那种欢笑?

记得前些年我到石林、桂林游览时,遇到了一个个美丽自然的石洞,洞口都比平常人低,奇特的造型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这就是需要我们低头的时候。假若不进去,就不知里面有什么风景和奇特的构造,有时还会留下遗憾;假如进洞口时不低头,就会被碰头甚而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个时候,无论怎么显赫、富有的人物,都低下了昂贵的头,弯下了最贵的腰,去探寻石洞里的风景。(文章阅读网: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