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调研组在我市调研 乌兰察布台记者宋泽报道: 9月9日至10日,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局级检查员刘岱带领调研组来到我市,就我市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市委副书记张琛主持座谈会。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我市关于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的汇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反腐倡廉的各项决策部署,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决纠正“四风”,通过拓宽监督渠道、常态化通报曝光等方式,持续释放正风肃纪强烈信号,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截至今年8月,三年来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个,给予党政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在解决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上,坚持全面从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以案施教,在细查执纪审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上,深入挖掘、深入纠治,从严审查,使党风政风监督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调研组对我市敢于动真碰硬、查处问责的工作态度表示肯定。认为我市纪检监察部门以上率下注重个人的作风建设,主动出击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动真格、下大气力查处不正之风,有效维护了地方党风政风的廉洁清明。建议我市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压实“两个责任”,严格实施问责,加强制度建设,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找准监督执纪的切入点,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做好监督考核,进一步细化公务接待、“三公”经费管理等制度办法,规范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明查暗访密力度,对违纪违规问题,直查快办,快查快结,发现一件查处一件,查实一件通报一件,使中央八项规定真正成为“铁八条”、硬约束。 期间,调研组还查看了我市党风政风监督工作的资料和台账,参观了警示教育基地,并赴丰镇市实地调研。 市纪委监察局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或陪同调研。 化德县实施小村整合加快脱贫步伐 乌兰察布台通讯员李剑平报道: 今年以来,化德县大力推进以“三个集中”为主要路径的“三三制”城乡统筹一体化扶贫模式,坚持“三整一转”的原则,大力实施小村整合,结合城镇住房“去库存”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对全县30户以下的个“空心村”、“老龄村”进行撤并整合,目前已完成撤并搬迁整合32个自然村,迁出区人口全部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该县根据群众不同意愿,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搬迁:将有意愿从事现代农牧业的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到中心村,从事现代农牧业;将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贫困老人转移到互助幸福院,实现互助养老;将贫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从事合金、服装等非农产业。自实施小村整合以来,全县累计通过生态移民、易地移民工程向城镇转移农村贫困人口人,向互助幸福院转移人,向中心村集中人,全部实现了“住有所居”。 针对全县农村90%以上的土坯房屋、95%以上的土墙院落、三分之二的房屋院落破旧不堪、无人居住的现状,化德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把整体搬迁后村庄的房屋全部拆除,累计拆除危旧闲置土房1万多间,栽植苗木80多万株,新增绿化面积多亩,实现人退草还恢复生态。 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该县把土地进行集中流转,能列入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项目的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项目补贴范围;暂时列入不进的,以每亩元价格由政府承租统一集中流转,农民流转后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不变。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土地8万多亩,发放流转补贴多万元,惠及贫困人口人,户均增收元。 为了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尽快脱贫,该县对转移进城的通过“就业培训+公益性岗位”,依托服装、合金等非农产业实现转移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3.2万元;对转移到中心村的通过“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户模式”,发展现代高效种养业,户均年增收1.8万元;对转移到中心村无劳动能力的通过互助幸福院、敬老院实施集中供养;通过小村整合彻底改善了搬迁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和生产发展条件,加快了脱贫步伐。 草原深处送光明 乌兰察布台通讯员魏守刚、白斯古楞报道: 为了让更多牧户能尽快通上网电,告别过去使用风机供电的历史,近段时间以来,四子王旗供电局的电力施工人员正抢抓工期,全力奋战,力争早日实现全旗牧区户户通网电的目标,彻底解决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供电难问题,点亮牧民新生活。 据了解,年,四子王旗供电部门启动牧户新能源转网电供电工程,计划投资万元,新建10kV线路35公里,新建0.4kV线路17公里,一户一表45户。工程完工后,广大牧民将真正用上放心电、安全电和舒心电,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的电力改造工程带来的红利。 商都县惠民演出点亮群众多彩文化生活 乌兰察布台通讯员严雅静报道: 商都县金三角社区日前联合县乌兰牧骑艺术团在廉租小区开展了以“共同传递正能量、文化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 《十个全覆盖》、《夸商都》等节目,热情讴歌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给村容村貌、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商都籍著名歌手欧阳文宸演唱了他的原创歌曲《儿想回家看看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台下观众热情互动,把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 近年来,商都县乌兰牧骑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优秀的编创表演技能一直活跃在农村基层。既有大型庄重的文艺演出,又有小型欢快的文艺联欢。乌兰牧骑不但送文化下乡,还通过帮扶引导,帮助有条件的基层组建群众文艺团体,培养传承传统文化新人。更注重选拔农民自编自演的优秀节目参与演出,贴近群众生活的各类演出活动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丰镇市村村通工程正有序推进中 乌兰察布台通讯员李美霞报道: 年,丰镇市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确保街巷硬化和通村油路工程的能够顺利完成。 今年62岁的李龙旺是丰镇市元山子乡小南沟村村民,在土堡村到西沟门村通村油路施工现场,他正和工友们一起修路,干劲十足,已经干了快2个月了,每天能挣元工钱,他告诉记者,政府不仅帮村民把路修了,出行方便了,还能带动乡亲们挣点钱,心里非常高兴。 从今年3月份开始,丰镇市就开始了项目的设计规划,图板制作,勘察设计和前期准备工作,今年全市通村油路总投资万元,街巷硬化总投资万元。目前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9月底将全部完工。 化德县依托自治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 助推农民增收 乌兰察布台通讯员兰玉山报道: 今年,化德县依托自治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市场看好、产量高、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35%以上。 马铃薯良繁体系建设项目计划投资万元,建设马铃薯脱毒组培室0平方米,马铃薯原原种网室生产亩,原种田0亩,一级种薯田5万亩,日光能温室60座,千吨储窖2座。截至目前,组培室已经投入使用,网室已经建成,日光温室厚墙体已经完成50亩,钢架制作已完成,储窖正在建设中,良种扩繁田亩已经建设完成。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万元。 紧紧抓住乌兰察布市打造“中国薯都”的机遇,大力推进马铃薯良繁体系建设。以化德县恒利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组培室生产扦插苗万株,供应全县脱毒网室原原种生产的需求。全县马铃薯生产现有指针式喷灌圈32套,面积亩,滴灌面积0亩。设施马铃薯种植以“两增五推”技术为依托,配套水肥一体化,机械化高密度栽培,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规模化生产马铃薯。 逐步改变以种植“克新一号”等鲜薯品种为主的种植结构,大力推广适宜加工的品种,为北京等周边城市打造“第二面包”新品牌,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商都县包联单位为住宅小区添彩 乌兰察布台通讯员郭玉宽报道: 金秋时节,走进商都县七台新苑小区,AB两栋住宅楼重新粉刷后,在阳光照耀下分外耀眼,大门口两侧鲜艳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字画栩栩如生。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今年,商都县在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城、园林县城等“五城联创”工作中,8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一对一包联多个居民小区,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居民一起为“五城联创”出力。 “包联小区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让人刮目相看。”为确保包联活动发挥作用,该县各包联单位选派专人负责包联小区文明创建等事宜。单位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千方百计为居民办实事、谋福祉。有硬化院落的、绿化环境的、安装监控的……不管大事小情都在包联单位的帮助下有条不紊进行中。 资讯快报1、年,全市实施投资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项,其中续建项目59项,新建项目55项。1-8月份,开复工项目85项,开复工率74.56%,同比下降11.15个百分点。 2、我市法治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法治文化广场13个,建成乡镇苏木、嘎查村、社区“法治小广场”个,在旗县市区中心城区建设“法治长廊”44条,乡镇苏木、村嘎查社区建设法治文化小长廊、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巷条。 3、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进入电力多边交易市场企业共户,占蒙西电网的24%,为全区第一。 4、近日,中国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授权乌兰察布市命名登记甘蓝-、甘蓝早-1和甘蓝早-2等3个品种,这3个品种的命名登记实现了乌兰察布市蔬菜品种自主知识产权“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市冷凉蔬菜品牌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5、截至目前,我市体育从业人员达6多人,体育产业值达5亿元。 6、今年以来,我市共新增电商平台超过个;13家快递企业集聚在同一个物流园区内运营;1至7月份,快递业务收入累计超过万元,同比增长近30%。 7、年产35亿米胶原蛋白肠衣总装项目日前落户察右前旗,项目总投资0万元将建设,工程计划于年9月开工建设,于年11月竣工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年可实现产值1亿元,税收万元,安置就业人左右。 点击乌兰察布汉语综合广播复方驱虫斑鸠菊丸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