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继北京两例肺鼠疫后,内蒙古确诊一例腺鼠疫 #医学 年1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巴音塔拉苏木采石场1人在医院就诊期间,反复发烧,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腺鼠疫确诊病例。患者,男,55岁,曾于年11月5日在采石场剥食过野兔,目前,未发现本病例与前2例病例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目前,患者已在医院隔离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密切接触者28名,已就地隔离医学观察,目前无发热等异常表现。此外,年11月12日确诊的2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均无发热等异常表现。(中国科技网)比利时神童9岁大学毕业获电子工程学位 #科研 比利时一位9岁男孩劳伦·西蒙斯将在今年年底大学毕业,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史上最年轻大学毕业生。报道中指出,劳伦·西蒙斯智商至少,将于12月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完成电子工程学位,之后或去牛津大学继续学习。据悉,劳伦4岁开始上小学,6岁上中学,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6年中学课程,8岁完成中学学业。他于今年3月才开始上大学,仅用9个月就完成学业,导师说劳伦比他之前遇到过最好的学生还聪明三倍。劳伦喜欢数学和科学,梦想是成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或宇航员。他的祖父母第一个注意到劳伦的天赋,也因其心脏有问题,激发了劳伦想彻底改变心脏手术的想法。美国顶尖大学的教授们已经在向劳伦示好,向他提供硕士课程甚至博士课程。劳伦父亲表示,儿子也有可能去牛津大学。(快科技) 火星氧气含量异常,原因不明 #航天 近日,据外媒报道,“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篇关于火星大气中氧气变化的论文,文中指出火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异常。文中指出,火星上的二氧化碳、氮气和氩气等气体浓度变化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比如冬季二氧化碳气体在两极冻结,而春季和夏季又会升华,因此浓度会发生季节性变化。通常情况下,火星大气中氧气含量在每年的春夏季会比科学家预期的增加30%,冬季则低于预期,这个模式重复出现。同时,火星上的甲烷含量也出现季节性升高现象,夏季会升高60%。专家在排除探测车误读的可能之后,科学家们更倾向于认为氧气含量过高可能是因为火星土壤。由于通过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氧气,或通过太阳辐射分解氧气都太慢,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土壤中存在某种形式的物质活动。但是目前没有任何方式能证明这些变化是生物还是地质原因,尚待下一步的探测。(快科技) 气候变暖或导致帝企鹅灭绝 #生物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如果人类不及时采取行动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存企鹅家族中体形最大的成员——帝企鹅可能在本世纪末灭绝。相关报告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上。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冰消融、栖息地改变,正给帝企鹅们造成严重威胁,因为这一物种的命运与海冰密切相关。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鸟生态学家、研究团队成员斯蒂芬妮?杰努夫里尔及其同事,此次结合两种计算机模型对帝企鹅未来生存状态的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到年,南极洲的帝企鹅数量将减少81%—86%,更严重的是,帝企鹅的数量也将难以回升,该物种会走向灭绝。这两种计算机模型,其中一个是全球气候模型,由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创建,可以预测在不同气候情景下,海冰将在何时何地形成;第二种则是企鹅种群本身的模型,负责计算海冰变化如何影响帝企鹅的生命周期、繁殖和死亡。团队成员模拟了3种场景:未来全球气温升高1.5℃、2℃以及5℃—6℃(即不采取行动阻止全球变暖的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到年,5%的海冰会消失,帝企鹅群落数量减少19%;在第二种情况下,海冰消失幅度会大量增加,约为原来的3倍,因此,超过三分之一的现有帝企鹅栖息地将消失;而一旦进入第三种情景——不采取行动任由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帝企鹅会失去几乎所有栖息地,走向灭绝。但研究也指出,如果人类能严格执行《巴黎协定》中的升温目标,即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帝企鹅将远离灭绝的危险。(科技日报)中国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在美获批上市 #医药 百济神州公司15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英文通用名zanubrutinib)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据介绍,这标志着泽布替尼成为迄今为止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此外,这也是百济神州首款获批的自主研发产品。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的统称,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柳叶刀》调查数据显示,年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全球发病人数约为45万。在目前已知的淋巴瘤70多个亚型中,套细胞淋巴瘤(MCL)侵袭性较强,中位生存期仅为三至四年。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面临着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不良的困境。泽布替尼获得FDA批准是基于两项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数据,其中一项治疗复发/难治性MCL患者的多中心的2期临床试验BGB--中,患者在接受泽布替尼治疗后,总缓解率(ORR)达到84%,包括59%的完全缓解(CR),此项试验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为1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4个月。这项关键性2期临床研医院牵头开展,医院淋巴瘤科主任、大内科主任朱军教授作为首席研究者,主持了本次研究。朱军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曾经,我们只能期待国外的新药进入中国,如今情况发生了极大改变。作为临床肿瘤医生,能够参与并见证本土自主研发的新药首次在FDA获准上市,我非常欣慰。”年1月,泽布替尼曾获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成为首个获得该认定的本土研发抗癌新药。8月,FDA正式受理了泽布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并授予其优先审评资格。目前,百济神州正在全球范围对泽布替尼开展16项临床研究,包括9项注册性或有望实现注册的临床试验。同时,泽布替尼正在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2项对比伊布替尼的全球临床3期头对头研究。(中国新闻网)中国非洲猪瘟病毒攻关取得进展 #防疫 我国非洲猪瘟病毒科研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科学家团队成功分离国内生猪生产中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为防治非洲猪瘟的新型疫苗开发创造条件。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很快病毒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造成超过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南开大学等单位,于年12月开始对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和相关抗原分子开展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的联合攻关研究。年10月,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步志高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据介绍,该研究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外膜、衣壳、双层内膜、核心壳层和基因组)结构特征,包含3万余种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为纳米的球形颗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最大病毒颗粒。同时,该研究新鉴定出非洲猪瘟病毒多种结构蛋白,阐述了结构蛋白复杂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非洲猪瘟病毒可能的组装机制,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网)中美科学家在湖泊中发现最早传粉昆虫 #古生物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者合作,在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为花传粉的动物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1月12日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领导此项研究的南古所研究员王博介绍,此次在缅甸琥珀里发现的昆虫标本,是一只身体携带大量花粉的花蚤科甲虫。这类甲虫如今仍然存在,是一类非常普遍的传粉昆虫。科研人员利用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和显微CT,获得了这只花蚤的高精度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琥珀花蚤的身体侧扁、弯曲成“C”型,并且长有极其发达、适于跳跃的后足。这种体型很适合在花冠上移动,从而高效地接触并携带花粉。此外,花蚤口器的下颚须末端膨大,好像一把小铲子,有利于收集和取食花粉颗粒。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还在花蚤的腹部、鞘翅和身体附近发现了至少62枚花粉颗粒。这些花粉个体较大、表面有复杂纹饰,属于较为高等的被子植物。综合花蚤身体结构、花粉形态等一系列证据,研究团队判定,这种1亿年前的花蚤,已经会为远古的被子植物传粉。 “长期以来,人们证实的动物为花传粉历史仅有万年,这一记录被提前了万年以上。动物为花传粉,至今仍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农业正常运转的基础。现在我们知道,这种重要的生态机制早在1亿年前就已经出现。”王博说。 (新华社) 你有什么想让SME科普的问题吗?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