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8月,蒙古国杭爱山,中蒙两国学者经过多日的艰苦寻找,最终确定了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并勒石铭功的真迹,这份铭记着汉朝赫赫军威的《燕然山铭》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早已斑驳,当年燕然山大汉的战马嘶鸣已成为今日的瑟瑟秋风,供后人于西风残照中驻足、凭吊。

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燕然山铭》勒石铭功处

漫长的岁月磨蚀了历史的面孔,无数个世纪的尘沙掩埋了先驱者的脚印,我不知道那些点燃文明之火的先驱者有怎样的容颜,茫茫草原亦不曾理解这些蛮荒时代的开拓者,但我们的脚下的乌兰察布,她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着亿万年来的古老往事。

让我们循着先人的足音

走上乌兰察布

这里是桥

这里是路

这里经纬着生命的交融

这里闪耀着人类曙光的文明

——乌兰察布博物馆

一、消失的远古生命

乌兰察布区域地形图(乌兰察布下辖1区1市4旗5县)

多年的时间在地质年代中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长度,微小到在地质年代中它属于最年轻的全新世时代,年轻到它的气候、地质、地形等与今日已无明显区别。但是,多年前的乌兰察布大地却也沉睡了无数古生物化石,讲述着这片土地远古的故事:三亿年前的“造煤时代”,这里是浩瀚的北部海洋和茂密的南部森林;万年前“恐龙时代”,这里气候湿热,湖泊广布,古树参天;万年前,随着气候变化,广袤的草原开始取代森林,此时也迎来了哺乳动物的繁盛。

无角犀上下颌化石(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萨摩麟下颌化石(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加拿大马鹿头角化石(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先前北方湿热气候中生长的轭齿象、犀牛逐渐消失,这一时期的华北以剑齿虎、爪蹄兽、肿骨鹿、萨摩麟以及三趾马为主,偶尔,披毛犀、长毛象也会光顾这里。随着第四纪冰川时代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的狩猎,大型哺乳动物相继灭绝。而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的人类,此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一万多年前人类从欧亚大陆横穿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人类已经分布在除南极之外的所有大陆上,人类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影视剧中的长毛象(现已灭绝)

二、乌兰察布最早的居民(距今约70万年-1万年)

距今70万年前到1万年前,在阴山南麓曾生活着乌兰察布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阴山山麓气候温暖、山间河山丰沛,随处可见的花岗岩岩石,便于先民就地取材,制造生产、生活工具。此时,还处于人类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石器以打制为主。在考古学家的发掘过程中,先后出土了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这一遗址主要分布于今呼和浩特以东33公里的大窑村,遗址面积近万平方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分布最广的石料厂,后被正式命名为“大窑文化”,大窑遗址以东、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也有两处旧石器时代石器厂。这一时期的先民生活在山洞中,过着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遗址残留的肿骨鹿和普氏羚羊残骨化石以及火堆遗迹,无不述说着亿万年来的遥远往事。

三、来自中原移民的拓荒(距今约年)

距今多年前,黄河流域正值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阶段,这一时期,旧石器时代较为粗糙简单的石制工具变成新石器时代越来越精细的打磨石器,陶器也出现了,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开始成为先人主要的生产方式。此时的乌兰察布气候处于一个暖湿期,中原的先民逐渐北上,并最终到达乌兰察布一带。

乌兰察布近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图(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乌兰察布近年来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新时期的移民主要有东西两支,东支来自于太行山东麓的北京、冀中、冀西北地区,西支则是陕晋豫地区的半坡文化居民,这些先民可能是最早走西口的人。他们定居在了今天的凉城岱海附近,半坡文化中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得到继承,制陶手艺也被带了过来。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石虎山类型”。

石虎山遗址出土的陶碗、陶壶、陶灌(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石虎山类型中居民房屋结构复原图(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四、王墓山下类型(距今约-年)

这一时期,乌兰察布农业继续发展,并且逐步深入阴山以北。社会生产生活也朝着更精细复杂的方向迈进。

王墓山下遗址出土的火种炉(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出现的火种炉可以很好地保留火种,从而更方便加热食物、驱寒照明、吓跑猛兽等,我们可以推测,此时的乌兰察布先民们在生活水平以及平均寿命方面,较上一时期均有提高。

王墓山下遗址出土的陶瓮与陶罐(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大型陶瓮的出现说明了农作物的丰收以及储藏,也标志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与私有制的产生。陶罐不同类型的分化反映了着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王墓山下遗址出土的水瓶(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大型水瓶意味着储存更多的生活用水,说明了当地人口的增多。

王墓山下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精美的彩陶盆标志着当时彩陶技艺的日趋成熟。

五、最早的土著——庙子沟文化遗址居民(距今约-年)

年,考古学家在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南岸的庙子沟发现了距今多年的先民生产生活遗址。不同于以往乌兰察布的古文明遗址,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开始呈现出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庙子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饰品及生活用品(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用动物骨头制成的骨针和针筒精致耐用,说明了当时已出现了缝制的兽皮衣服,除了御寒之外,缝制衣服的逐渐终结了赤身裸体,人类文明又向前迈了一步。贝壳海螺制成的装饰品色彩鲜艳,十分精美,先民已经懂得如何装饰自己了,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大发展,也意味着人类认识理解、感知评判能力的逐渐成熟。

庙子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式陶器(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庙子沟文化的先民以原始的锄耕农业为主导,同时从事捕捞、狩猎、采集和家畜饲养,作为补充。此时,生产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精致的石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剩余产品增多,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生活也日益丰富。

庙子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轮、石刀(乌兰察布博物馆藏)

在距今约年之际,曾经生机盎然的庙子沟文化却以奇特的方式和惊人的速度突然消亡了。有学者推测,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遭遇挫折,大范围的饥荒与疫病的流行最终导致庙子沟文化的消亡。

六、中华文明的星火—老虎山文化(距今约-4年)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老虎山遗址

年,内蒙古著名考古学家田广金开始组织发掘半地穴房址57座、灰坑17个、墓葬3座,并解剖了石围墙3处。出土了多件石、骨、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遗址中石头垒的城堡、祭祀台、烧制的白灰敷壁、规范的火塘,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凉城已迈入‘古国文明’阶段(龙山早期),与其它文化地区相比,处于领先水平。”

“大青山下斝与瓮”主要指老虎山文化

从老虎山半山坡比较密集的家室遗址和石头圈防卫系统来看,生活在这里的古代人类开始过上定居性生活,从事着原始狩猎、畜牧为主的大农业生产,并初步掌握了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技艺。

老虎山遗址出土的斝(jia)和鬲(li)

但老虎山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全国唯一完整的斝(jia)鬲(li)体系文物,从尖底斝至圆底斝以及斝式鬲无一缺少,这为探讨鬲的起源及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标本。

老虎山遗址中的斝式鬲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

考古学家认为,老虎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较早点燃的星火,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向东,推动了燕山南北夏家店文化的发展;向南,促进了汾河岸边陶寺古国的诞生。而陶寺被学者普遍认为正是上古时期尧帝定都所在地。

陶寺——最早的龙图腾与观天台

文明的星火已经点燃,开拓者的脚步却永不停歇。古老的乌兰察布大地,新的征程正在扬帆起航!

宋老师

请赐导游一瓶水~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小孩白癜风早期症状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