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间10点的主要内容有: “乌兰察布3名学生捡到巨款归还失主,为他们点个大大的赞!” 集宁二中3名学生捡巨款完璧归赵 失主送锦旗表示感谢 9月15日,来自江苏的吴先生及友人将两面印有“拾金不昧”的锦旗送到了北京二中集宁分校,真诚感谢该校高三(18)班学生范博育、高晓楠、高三(20)班刘玺良拾金不昧的行为。 吴先生为三名学生送来锦旗 遗落提包40分钟后完璧归赵据吴先生回忆,14日晚跟朋友聚完会后,提包就没了踪影。叫了几个朋友兵分几路寻找,能找的地方都找过了,结果一无所获。现金、证件等加起来价值十多万。打算用来做生意用的钱一下全没了,当时汗如雨下,心急如焚。焦急之时,忽然想起包里还有个手机,拨通之后,接电话的正是这三个孩子,悬着的心一下子落地了。吴先生喜出望外,迅速赶到丢失地点,看到提包完好无损的放在地上,三个孩子就守在旁边。吴先生惊喜之余拿出一些钱表示感谢,但被婉拒,随后便有了到学校送锦旗之举。记者了解得知,从吴先生丢失提包到找回,将近40分钟。他开心的表示,乌兰察布社会风气好、人更善良,三个孩子的拾金不昧令他十分感动! “捡到东西还给失主是天经地义的事”14日晚上,范博育、高晓楠、刘玺良三人在放学回家途中,经过蒙古族小学时,发现地上有个提包。他们打开一看,都被里面的“巨款”怔住了,竟有些不知所措。三人便决定原地不动等待失主,守在提包旁不敢挪开半步。大约过了40分钟,包里的电话响了,打电话的正是寻包的吴先生。 “从小到大,家长跟学校都教育我们,不管什么情况,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学习有多好不见得最重要,人一定要做好,捡到东西归还给失主,是天经地义、微不足道的事情。归还之后,我们三个人觉得给学校、家长、乌兰察布争了一光!”范博育说。高晓楠、刘玺良也说,“看到钱之后,我们三个没想其他的,也不会丢下不管。谁都会丢钱,他们丢了钱肯定比我们都心急,东西找回来了,我们也真心替失主高兴”。 巩卫军校长表示,“我为学校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我们在致力于打造自治区级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德育的发展,始终把学生的道德素质当成培养的重要方面。在我们学校,丢失手机、钱财的现象也曾发生过,学生都主动交还给了失主或者学校。这也是我们乌兰察布市民素质提升的体现,是对乌兰察布精神的诠释,更是向创建文明城市交了一份最好的答卷。”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乌兰察布美食节上中外厨师轮番上阵展厨艺,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9月16日上午,第六届中蒙俄美食文化节暨首届中国乌兰察布美食节——中外厨师厨艺展示,在集宁新区新时代家园东门广场举行。来自俄罗斯、蒙古国、中国山西太原、中国内蒙古的7名优秀的厨师向在场的嘉宾和观众展示了各自的看家绝活和充满地域特色的美食,有充满中国风味的音乐舞面、长寿一根面、龙须拉面,也有极具蒙古国特色的美食。台上厨师们精彩的厨艺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厨师们将美食分享给台下的观众,每道美食瞬间就被一抢而空。 来自蒙古国的厨师带来了蒙古国的特色美食,在台上进行厨艺展示后走下舞台,将自己制作的美食与现场观众分享。 蒙古国厨师将制作好的食品摆盘 来自山西太原的面食艺人带来了山西面食中有名的音乐舞面、长寿一根面、龙须拉面,精彩的表演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长寿一根面 龙须拉面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石志宏展示了绝活“百米萝卜丝”,从舞台将萝卜丝一直传递到观众席而不断,不愧“厨届刀王”的称号。 石志宏向观众展示“百米萝卜丝” 来自俄罗斯黑森林餐厅的厨师向现场的观众展示了俄罗斯的特色食品,并邀请现场观众品尝,同时来自俄罗斯的表演艺人带来精彩的表演,也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 俄罗斯厨师展示特色食品 现场观众踊跃品尝 表演嘉宾精彩演出 中外厨师厨艺展示,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和传播,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为打造乌兰察布新的城市名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赛还评选出了本次美食节突出贡献单位奖、突出贡献个人奖,以及内蒙古名店、内蒙古名宴和内蒙古名小吃等奖项,并为其颁奖。 来源: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 “隆盛庄—“丰镇月饼”的源头!” 又到了中秋佳节月饼飘香的时候,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丰镇月饼”叫的最响,而丰镇的隆盛庄月饼是“丰镇月饼”的发源地,具有两三百年历史的丰镇市隆盛庄 “丰镇月饼”第一号的“上三元”旧址。 乾隆33年,清政府招民垦荒在此设庄,以兴隆昌盛之意取名曰“隆盛庄”,由于开荒拓垦引来山西,河北等各地工商农户聚集此地,各谋生业。到嘉庆年间,形成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业,那时,丰镇月饼就成了当地群众日常所食佳品,尤其是当地最有名的干货铺“上三元”的“丰镇月饼”最好吃。 已经废弃的打月饼烤炉只有在隆盛庄还能见到。 做月饼最有名气的是“丰镇月饼”第四代传人常三文、常四文兄弟。走进常三文在古镇街边开设的月饼铺里,三四个妇女正在一个大面案旁忙活着做月饼坯,隔间的一位中年汉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常三文在长形烤箱边忙碌 常三文家制作月饼的作坊还很简陋。 常三文的妻子听说我们是从呼市来的记者,热情的端出热腾腾的月饼说:“你们快尝尝,在别处可是吃不到这正宗的隆盛庄月饼。”趁着刚把饼坯送进烤炉等待月饼烤熟的间隙,常三文介绍起了他们家制作丰镇隆盛庄月饼的历史。常三文的祖爷爷常锡林从山西怀仁常家村带着14岁的儿子常清来到隆盛庄,并将常清送到“上三元”学徒,常清也就是常三文、常四文兄弟的爷爷也因此学得“上三元”制作各色糕点的绝活,尤其是赫赫有名的“丰镇月饼”,常三文、常四文传承祖业,成为隆盛庄做丰镇月饼的第四代传人。 常三文的帮工在一间通风的大房子里码放刚做好的月饼。 现在隆盛庄月饼制作技艺被收录在“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名单”中。常四文说:近几年,由于受到经营规模和镇里消费人群少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传统特色的隆庄月饼难以为继,月饼买卖也就是八月十五前能红火一个月,每天最多只能打斤面的月饼,除去原材料、人工等费用几乎挣不到钱。 常四文家这套做月饼的模具是他爷爷传给他的,据说有年的历史。 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隆盛庄是“丰镇月饼”的源头,人们买月饼都到丰镇市里去。和常四文的作坊形成对比的是在丰镇市的一条街号称“月饼街”,街上聚集了大大小小四五十家的月饼厂。 工人们在月饼厂产量很高的烤箱边忙碌。 记者在一家月饼厂里看到,在几百平米的车间里,二十几个工人正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两台超大烤炉和一台小烤炉,烤制着各色月饼,车间空地和旁边库房码放着大量成箱的月饼准备运往各地。厂子一位姓边的负责人说“现在我们做的月饼都是按照前几个月客户给我们下的订单做的,为了保证质量,现在已经不能再接活了,上午还把一位买箱的客户给退了。 来源:丰川大地 点我看李素云二人台 点我看二后生二人台 点我看四闺女二人台 点我看二人台六兰兰 点我看小燕子二人台 点我看李红梅二人台 点我看王庆华二人台 点我看山曲二人台 点我看三树林二人台 点我看六兰兰二人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集宁最大的便民信息平台!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