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bdfyy999.com/ 金秋丰收时,乌兰察布大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歌”,迎来最强乐章的收获季,这是一年中最值得骄傲的季节,这是大地回馈农民辛勤耕耘的季节,这也是众多朴实的劳动者,品味丰收的喜悦,分享劳动快乐的时刻…… 手捧着丰收的土豆(金蛋蛋)笑逐颜开 全国目标自驾车友有机食材种植基地蒙菊、葱头等果蔬喜获丰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友情链接------ ▲察右中旗铁沙盖镇义发泉村“小金瓜”喜获丰收。刘艳农摄核心阅读本报首席记者李秀珍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谈到“秋分”,人们每每想到二十四节气,如今,“秋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被着上了田野流金的色彩,赋予了农民庆丰的喜悦。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秋分”设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已如约行至第三个“驿站”。我市是农业大市,重农固本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基、决胜全面小康之要,为此,我们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瞄准“乡村振兴”目标靶向发力,“三农”工作力抓不怠并持续向纵深推进,从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到探索高质量农业发展模式;从深化农产品加工到努力延伸产业链条;从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从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到运用“互联网+”为农业拓展崭新发展空间……如今,乌兰察布农业已逐步迈入长足发展轨道,全市粮食、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不断做优做强,一批优质地标产品畅销全国乃至世界,全市广大农牧民朋友的收入连年递增,幸福感逐日提升。此刻,站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界碑下的我们似乎憬悟:让农民朋友收入“翻倍”、让农民朋友幸福“保鲜”,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确意义非凡。“丰收节”诠释着五谷丰登的幸福,“丰收节”承载着被关怀关爱的幸福,“丰收节”更蕴含着自强奋斗的幸福。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在此与农民兄弟姐妹一起晒丰收、话丰收、庆丰收,既是向勤劳质朴的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由衷致敬,更是希冀全市上下赓续传扬农民兄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并把这种精神品质发扬光大,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在乌兰察布加速推进注入强大正能量。▲察右中旗铁沙盖镇义发泉村村民收割黍子。刘艳农摄 兴和县店子镇牙代营村 五谷丰登好年景本报记者史泽奇 金秋时节,兴和县苏木山脚下牙代营村,望不到边的大片田地里,成熟的五彩藜麦如天边的锦霞般绚丽夺目,一串串红谷子沉甸甸地坠在叶下,远观便是一片热情跃动的火焰。还有那金色的玉米、火红的高粱、颗粒饱满的燕麦……人们在丰收的田地里干劲十足、热火朝天,演绎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好劳动场景,喜悦之情如清爽的秋风,吹遍村庄田野,吹进心田、沁人心脾。“今年雨水好,像谷子之类的杂粮亩产都在一千斤左右,现在红谷子的价格是2.8元左右,可以说收成相当的好。”从田地走来,裤脚还沾有泥土,兴和县雄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智离得老远就兴高采烈地向记者报来丰收的喜讯。牙代营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年有效积温℃,无霜期天,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张文智是土生土长的牙代营村人,当了十几年的北漂,事业小有所成。但他发现,城里的人想吃优质农产品却买不到,家乡的好物产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收入很低。这让张文智萌生了回到家乡成立合作社的想法。说干就干,于是,年,兴和县雄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牙代营村成立,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为了推广天然小山村的天然农产品,合作社特意把牙代营村名字注册为产品商标,取名“芽代营”,寓意着小山村的优质农畜产品能像春天的嫩芽一样,茁壮成长,生机勃勃。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当地代表性企业,不仅创立了3处“芽代营”实体店,还入驻淘宝、消费者扶贫网等多家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重销售模式将兴和县绿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带动了农户共同致富。去年,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方式,发展合作社社员户,与当地五个村委会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多常住户签订了订单协议,免费为村民提供藜麦、红谷小米良种,并且进行种植技术指导,秋季以高于市场价回收。通过订单式合作,增加农产品总收入金额36万元、带动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元。今年合作社自种藜麦、红谷小米和杂豆各0多亩。通过订单式合作,社员种植面积达0多亩,其中免费为旧马屯、店子镇、牙代营及周边村庄发放红谷籽种约亩。曾经由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产品销售不畅等原因,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在合作社建立了杂粮加工车间以后,农民粮食能就近卖掉,种粮积极性大增,今年就兴和县店子镇种植藜麦和谷子就在两万亩以上。”通过自己的合作社,让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这是张文智心中的丰收。▲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八苏木村马铃薯喜获丰收。本报记者张晓鹏摄 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八苏木村 马铃薯变身“金豆豆”本报记者戴雪 眼下,正值马铃薯收获的季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八苏木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内机器轰鸣,村民们捡的捡、运的运、装车的装车,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忙了半年多,没白忙活。今年咱这马铃薯亩均增产0多斤,算下来收入比去年翻一倍。”看着地上刚刚收获的“金豆豆”,八苏木村党支部书记张月梅喜上眉梢。她告诉记者,由于今年雨水好,管理到位,八苏木村的马铃薯长势喜人,亩产量达到斤以上,除去种植成本,每亩纯收入可达元。“我们大部分采用订单模式,加上马铃薯的品质和卖相又好,往出卖不成问题。”张月梅介绍,八苏木村马铃薯采取订单式售卖,收购价为0.7元每斤,为了保证品质,所有马铃薯一经收货便即装即走,运往公司仓库进行清理、加工。种植户们高兴地说,手里有了订单,不怕马铃薯丰收没人要,也不怕跌价受损失,我们心里可踏实了。订单式种植的马铃薯为八苏木村打开了产业发展新思路,同时也让附近的村民们跟着沾了光。马铃薯抢收工作需要大量人手,不少村民不出远门就有了打工的好去处。“我长期都在这里打工,每天多块,一年下来收入相当不错,不用跑到外面打工,家也能照管上,挺好的”,正在地里装袋的村民孔玉喜说。除此之外,为了推动村里马铃薯产业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和标准化,八苏木村专门引进了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华颂7号”马铃薯,它是一个高产鲜食优良马铃薯品种,块茎椭圆、薯形漂亮,且薯皮薯肉均为金黄色,口感极其细滑绵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我们的马铃薯增产也增收,是名副其实的‘金豆豆’!”张月梅说。▲察右中旗铁沙盖镇义发泉村村民在场面地晾晒黍子。刘艳农摄 丰镇市官屯堡乡孟家营村 黄花盛开遍地“香”本报记者滕佳 在孟家营村黄花种植基地,上百亩的黄花含苞欲放、摇曳生姿,绘成了一幅使人陶醉的画卷,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工人们辛勤地在田间劳作,用汗水浇筑美好的生活。“进入盛产期的黄花,亩均收入达万元以上,务工农户每人能收入元左右。”孟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胡建峰介绍说,之前种玉米、杂粮杂豆,一亩毛收入大约一千元左右,种1亩黄花等于种10亩玉米,遍地的黄花就是遍地“金银”。年春天,孟家营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经过充分调研、实地考察后决定,与丰镇市海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黄花亩,倾力打造“孟家营黄花”品牌,助推精准脱贫。依托黄花种植,孟家营村采取“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发展模式,可实现村民余人打工就业。基地优先雇佣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等形式已带动45户贫困户增收,真正实现了贫困户挣钱不出村。“每天能在地里揪八十多斤黄花,算下来能挣80多块钱。收入增加了,吃穿不愁了,咱们庄户人的腰杆子也挺起来了。”贫困户常二喜笑着说。令全村人更高兴的是,今年,村委会还利用市委组织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万元,新建了黄花储存、烘干、晾晒车间一处,库房、冷库、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以及新品种展示区、种质资源库、综合性状观察区、品比试验区四个功能区。车间的投入使用,让黄花在当地实现了加工转化,每亩可以增加产值余元。有了产品,能卖出去实现增收才是关键。胡建峰介绍说,丰镇市官屯堡乡气候冷凉、栗钙土覆盖面广,使得这里的黄花具有“色黄味美、角长肉厚、一花七蕊”的独特品质,因此,销售根本不用犯愁。借助农产品电商平台,孟家营村的黄花菜在乌兰察布市内就可以售罄。下一步还要在打响品牌、注册商标上下功夫,发挥商标品牌的带动作用,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今年,孟家营村的亩黄花喜获丰收,加工后的黄花每亩按毛收入1万元计算,总收入能达到多万元。”在丰收的田地间,胡建峰喜笑颜开。▲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四王柱村村民晾晒莜麦。王伟摄 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朝阳村 后旗红“薯”我最美本报记者云娜 起收机往来穿梭于马铃薯田垄上,所过之处,留下一行行带着新鲜泥土的大个红皮马铃薯,农户们紧随其后,有人捡、有人装、有人扛、有人拉,呈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的作业景象。这个秋天,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朝阳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经过近半年的精耕细作,我们基地的0亩马铃薯喜获丰收,进入了销售旺季,这不,刚秋收开始就订出了0多箱的礼盒。”内蒙古壹蒙壹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晨慧边组织工人将地里的马铃薯进行分类和装箱,边高兴地对记者说。察右后旗共有20多座火山,整个地区都被厚厚的火山灰覆盖,土壤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加之早晚温差大、无虫害,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态养分。更值得一提的是,郭晨慧将品相俱佳的马铃薯挑选出来,经过精心包装,以高端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把后旗红马铃薯卖到了9元一斤的好价钱,不仅让小土豆有了大身价,更让火山灰中生长出的红色马铃薯销往了全国各地。“后旗红马铃薯种植在乌兰哈达火山脚下,施用牛羊粪,自然生长,其所富含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高于普通马铃薯,具有‘火山养生食品’的美誉,无论网上还是实体店,都很受大家的欢迎。”郭晨慧介绍,今年公司在朝阳村基地种植了0亩马铃薯,主要以后旗红为主,同时还种植了少部分黄金薯,两个品种每亩产量都可达到0斤。如今,郭晨慧的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实体店+批发+网络电商”的产业发展模式。而公司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忘携手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通过订单农业、增加就业、消费扶贫、高价收购、免费耕种等形式助力脱贫攻坚,截至8月底,壹蒙壹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累计销售8家扶贫企业、村集体经济农畜产品余万元,受益贫困户0户,累计收购15户贫困户农畜产品15万元,户均增收0元,已为0余户农户提供务工就业机会,贫困户约占总务工人口的25%,户均增收元。同时为28户农户提供免费耕作服务,年免费耕作土地总亩数亩,帮助28户农户节省开支4元,户均年节省元。郭晨慧表示,壹蒙壹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帮扶活动,做到企业有创新、有发展、有提高,也做到帮扶有突破、有力度、有成效。▲卓资县十八台镇金城洼村村民正在收获土豆。于宝摄 化德县朝阳镇民乐村 “胖”白菜富农家本报记者刘超 秋收时节,一颗颗大白菜长势喜人,化德县朝阳镇民乐村到处呈现繁忙的收菜景象。田地里,菜农们砍菜、精拣、分类、打包、装车,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采收大白菜。民乐冷凉蔬菜交易市场的院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往物流冷链运输车上搬运着包装好的大白菜。“每年7至10月,我都会来民乐村收购大白菜,像这样的大车,每天都要往浙江和广东方向发车,到达广州的农贸市场后,基本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销售一空。”来自辽宁的蔬菜收购批发业务客商王吉宇介绍,周边省市的蔬菜商都会来民乐村批发大白菜,这里的大白菜易储存、耐运输,因此深受菜商青睐。丰收节前,化德县年首届白菜节暨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会在朝阳镇民乐蔬菜交易市场成功举办。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架起了化德县优质农产品与全国线上线下客户、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打通了城乡销售鸿沟,促进了农产品产销对接,亮出了本土农产品品牌“金名片”。连日来,前来询价、收购的外地商贩络绎不绝,村民们早已不必为销路问题犯愁了。民乐村大白菜种植大户李飞云高兴地说:“我今年种了多亩大白菜,产量可达1斤左右,又是一年喜获丰收。这些大白菜包装以后先到冷凉交易市场进行打冷,再运到长江以南各大农贸市场搞批发,每亩净收入预计达到2元左右。”年,原国家农业部批准对“化德大白菜”实施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年,“化德大白菜”入选第四批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现如今,“化德大白菜”地标产品已成为化德县冷凉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种植面积1.9万亩,年销售量稳定在1.5亿斤左右,年销售收入多万元,带动全县3多户农民增收,产品远销京、津、沪、冀、浙、鲁、皖等省份,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大白菜产业已经成为提高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又是丰收好时节,民乐村的大白菜绿了田地,富了农家。▲察右中旗铁沙盖镇义发泉村村民加紧装运红萝卜,销往外地。刘艳农摄 察右中旗乌素图镇 “小人参”根根红本报记者刘洋 “眼下是胡萝卜集中上市的季节,这不,全家齐上阵忙采收。胡萝卜长得这么大这么好,今年又增收了!”家住察右中旗乌素图镇大脑包村的杨军边收胡萝卜边高兴地说:“种的亩胡萝卜今年又赶上了好年限,每亩产量可达斤,这‘小人参’真给力。”素有“胡萝卜之乡”美誉的乌素图镇今年未受疫情影响,胡萝卜又喜获丰收。秋分时节,走进胡萝卜种植地里,仿佛闯进一幅“丰收图”——伴随着一阵阵的农机轰鸣声,一根根细长饱满的胡萝卜跃出地面,菜农们整理、切秧、装袋、搬运,井然有序。▲察右中旗铁沙盖镇义发泉村村民收获红萝卜。刘艳农摄胡萝卜地里说丰年。察右中旗乌素图镇党委书记李斌掰着手指头数着今年胡萝卜的产量,笑着说:“今年,察右中旗共种植胡萝卜3万余亩,乌素图镇就有1万9千亩,按现在亩产8千到9千斤,一斤5、6角钱来算,乌素图胡萝卜能把上亿元收进腰包里呢,菜农致富没问题。”“惊起叫卖声一片”。让人“吃一口,盼一口”的乌素图胡萝卜经过挑选分拣,被经销商装箱上车,送往几千里之外的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地人民的餐桌上,成了人们丰富菜式、满足味蕾、获得健康的“宠儿”。小萝卜有大作为。农户靠挖胡萝卜和胡萝卜深加工水洗、挑选、包装等劳动,就能实现不出村、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且收入可观。全旗劳动力得到广泛带动,农户各个喜笑颜开。李斌胸有成竹地说:“下一步,全旗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通过种植有机、多品种胡萝卜,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紧抓京蒙帮扶机遇,拓宽北京市场,让‘小人参’助力全旗农民实现‘致富梦’。”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