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上个周末,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与乌兰察布分别发生了与核酸检测有关的“乌龙事件”。其中,呼和浩特有群众反映:内蒙古赛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存在核酸检测结果造假,将部分阴性检测结果反馈为阳性。无独有偶,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也有市民举报称:其家属在没有参加核酸采样的情况下,莫名查询到了核酸检测结果。

疫情防控的压力依然巨大,尤其自进入冬季以来,似乎病毒又进入了活跃期,各地感染人数都有所增加,本身就给人造成一定的恐慌。如果这个时候,核酸检测上还出问题,无益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开展,也无益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

没做核酸采样可能查询到结果,是工作人员不负责,直接全员上传造成的,还是现场扫了码未采集造成的,这个责任要分清。

目前各地的核酸检测似乎都不是十分规范。首先从组织上,所谓的几天几检靠的是人的自觉,如果不去公共场所,只在家附近步行活动,有没有做核酸、结果又如何,谁又能知道呢?一旦发生疫情,这样隐匿的传播链又如何去发现?

我曾经历过,连续两次采样之后都没有检测结果的情形。因为活动范围是两点一线,所以对生活没造成什么太大影响。但我担忧的是,万一真的有异常,那两天一起做核酸采样的人又怎么去核查?到底是工作人员扫码的时候,网络出现问题没存上,还是核酸检测机构根本就无力完成那么多采样的检测,而人为地做了抽检?

此前还有消息爆出,有核酸检测机构在结果上动手脚,为了是让大家一直检测下去,他们赚钱。

即使在目前居民主动配合的情况下,也不能排除以上这些情形的发生。所以应该对核酸检测做一个规范,从源头上降低出错的机率,也从源头上防住漏检、数据错误等漏洞。

在数据排查上,也要更加认真细致,认真研判分析,不能以电话流调、销号为主。我还曾接到流调电话,说我到过某县,说是大数据推送过去的,但实际情况是,根据防疫要求我已经近半年没有离开居住地了。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信息冒用,就是推送错误。而实际上一定是有一个人去过那个县的,那里是风险区了,那么去的人是谁?不能说让我报了信息,流调销号就结束了,是否应该深挖一步呢?

从核酸检测,到数据流调,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疫情长期稳定的地区,一旦发生异常,防疫部门就手忙脚乱,不知道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不清楚什么时候该去做什么,能给居民的答案只是“等着”,这不只是态度问题,更是责任心的问题。

在核酸检测会产生聚集这个问题,更是老生常谈了,但一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作人员不重视,居民自己也不太当回事儿,经常是你跟前人保持1到2米的距离,就有人插队进来,实在是让人也很无奈。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还是需要全民都重视起来。在遵守20条防疫政策的大前提下,做到科学、精准防疫,还有很多值得探讨、优化的环节,需要各地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完善,切莫“据糊涂数施糊涂策”。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