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最近

乌兰察布市连续三天

登上《人民日报》一版

是啥让央媒如此青睐乌兰察布?

赶紧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1

内蒙古坚持统筹抓好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绿富同兴小康路宽滑动阅读?白帆点点,水光潋滟,成群成群的赤麻鸭、海鸥,在水中嬉戏觅食。这里是塞外草原——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前几年岱海面积一直在缩减,年开始停了下来。”在岱海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索太平保激动地说,“现在再也不担心岱海继续缩小了。”

?美丽岱海邢俊峰/摄

生态向好,得益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实施的以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河道疏浚、应急补水、生态恢复、水质恢复为主的“两节两补两恢复”综合治理措施。截至年底,岱海周边地下水位比年上升22.66厘米,湖面不再萎缩,水质有了改善,游客也越来越多。年,乌兰察布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增长10.4%;全市旅游业带动贫困户户、人增收万元。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对内蒙古工作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扎实举措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呼伦贝尔草原致富带头人米吉格道尔吉——“科学利用草场让我们受益无穷”夏日的草原,处处绿意盎然。7月16日,记者一行来到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只见原野上许多网围栏已被拆除,牛羊正在悠闲地吃草,碧草随风摇曳,涌动如浪。芒来嘎查曾经是贫困嘎查,如今是全旗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的排头兵。这一变化,离不开嘎查“80后”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过去由于分散经营,收支成本没有很好计划与控制,牧民收入很低。”米吉格道尔吉带着嘎查两委班子反复讨论和研究致富门路,发展脉络渐渐清晰——成立牧民养羊专业合作社,按照自愿原则,将18户牧民家的牲畜和草场进行集中分配,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合作社成立4年后,18户牧民户年均收入提高近1万元。轮牧释放活力,合作尝到甜头,牧民的干劲越来越足。在米吉格道尔吉带领下,年6月,新巴尔虎右旗第一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整合了嘎查39万亩草场和多头(只)牲畜,让88户、名牧民成为合作社股东和社员。米吉格道尔吉介绍,合作社按照草畜平衡的标准,制定了牲畜划区轮牧方案,拆除了网围栏,科学划分四季轮牧草场和打草场,在保障草牧场生态平衡的同时,畜牧业也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牧民阿拉登仓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他和妻子将自家的只羊加入到合作社的集体羊群中共同放牧。阿拉登仓告诉记者,“去年一年纯收入11万元,贷款还完了,也脱了贫,现在生活富裕了。这样的合作社好得很,我会一直干下去。”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牧民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就业择业渠道拓宽,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科学利用草场让我们受益无穷。”米吉格道尔吉深有感触。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年均完成人工种草万亩,居全国前列,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年提高4个百分点。大兴安岭老林业工人于久江——“不再砍树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在这样的歌声里长大的护林人于久江说:“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现在不砍树了,收入反而翻了好几倍,真是不敢想。”7月17日,记者在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见到他时,他正忙着套马车,驾好辕,紧了紧笼头,把缰绳系在车头,等着游客上车。白狼镇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岭脊南侧,居民主要以林业职工为主。于久江以前是阿尔山市白狼林业局的一名林业工人,一个月收入元。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大兴安岭林区得以休养生息。于久江的工作从伐木变护林,管护3万亩林地。“林区最怕的就是火了,等松针一积厚,护林防火的压力特别大。”在林区生活了几十年,于久江很是清楚。不伐木了,老林业工人虽然还有工资,但算不上富裕。为此,白狼镇鼓励大家搞特色旅游增加收入。于久江也在年办起了林家乐。夏天拉马车,带游客欣赏林区风情;冬天拉爬犁、雪圈,带游客体验冰雪乐趣。“这两年日子真是红火,来玩的大巴车常在门口排队。”老于开心地说,“真正实现了‘不再砍树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林家乐之外,于久江还种了5万多棵树苗。每月拿一份多元的护林工资,加上搞旅游、种树苗,一年收入10多万元。“现在这日子别提多充实,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老于一脸幸福。近年来,阿尔山市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旅游产业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目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超1.4万人。年到年,旅游人数从.19万人次增长到.63万人次,旅游收入从32.99亿元增长到60.77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生态屏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多万亩、居全国第一;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比年增加万亩和1.82亿立方米……毛乌素沙地牧民吉日嘎拉图——“和沙地‘打仗’40年,我们胜利了”年,内蒙古的森林覆盖率为22.1%,比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刚听介绍时,感觉这个数字似乎不大亮。但打开地图,看着成片成片黄色的沙地,就发现这一个百分点有多么难得。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7月19日,记者来到这片沙地腹部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车沿着沙漠公路往里开,两旁是一棵挨一棵、一行接一行、一片连一片的各种绿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漫漫沙海。“和沙地‘打仗’40年,我们胜利了。”58岁的吉日嘎拉图感慨。吉日嘎拉图,蒙古族,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牧民。他告诉记者,年,布日都嘎查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他家分到1多亩草场,但真正能放牧的不足亩,零散分布在沙丘间。那时风沙肆虐、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必须封住明沙!”全家人下定了决心。封明沙要用沙柳,吉日嘎拉图和妻子赶着毛驴到30多里外找沙柳、运沙柳,回来栽沙柳。好不容易把沙丘围住,风吹一夜,沙柳又全被埋了。“就这样种了埋,埋了又种,一直坚持了五六年。”吉日嘎拉图记得,直到年才摸索出治理沙丘的办法——先固一面坡,再治一堆丘。他和妻子找准沙丘的一个侧面全种上沙柳,这样柳条就不会被埋……摸索出这个办法后,全家人信心大增。随后购置了拖拉机等,种树种草效率大大提升。这些年过去,吉日嘎拉图家的1多亩草场,如今已有八成实现绿化。驯服沙地,沙地吐金。吉日嘎拉图家在治沙增绿中也收获了好日子。他家如今养着只羊、50头牛,每年草畜平衡补贴有5万多元,公益林补贴多元,每年平茬后的沙柳枝卖给生物电厂又有一笔收入,农闲时还能出去打工挣钱。吉日嘎拉图在他家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告诉我们:“我家去年纯收入就有20万元。”这个朴实健壮的汉子笑得合不拢嘴。乌审召镇镇长党新峰介绍,当地生态治理总规模目前已达万亩,植被覆盖度达74%,森林覆盖率达33.2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毛乌素沙地只是一个缩影。如今,内蒙古境内四大沙漠都已相对稳定,林草盖度均有提高。过去5年,内蒙古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多万亩,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禁面积万亩,乌审旗、杭锦旗、磴口县等27个旗县迎来防沙治沙与脱贫致富的双赢。年,全自治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比年增加近一倍。内蒙古,正走在绿富同兴的小康路上。

2

内蒙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文化力量草原散发文化清香滑动阅读?夏日夜晚,鄂尔多斯草原热闹非凡,蒙古族舞蹈欢快灵动,呼麦长调醇厚悠扬,马头琴表演似万马奔腾直冲云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为数百名当地农牧民与游客带来一场艺术盛宴。“怎么看都看不够,盼着他们下次再来。”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观众意犹未尽。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牢记总书记嘱托,内蒙古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草原文艺轻骑兵——为农牧民送去歌声与欢乐“乌兰牧骑月——一切为了人民”文艺惠民演出开展一个多月来,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队员们进农村牧场,到社区厂矿,已为农牧民群众送上了十多场演出。44岁的歌唱队员冬吉玛是国家二级演员,依旧活跃在演出一线,一曲女中音独唱《牧人的眷恋》赢得阵阵掌声。25年前,冬吉玛加入乌兰牧骑,那时30多名队员为了演出,常常一走就是两三个月,一些队员只得带上孩子一同赶路。“大家走土路、睡木板,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只为给农牧民送去歌声与欢乐。”回忆起往事,她脸上挂满笑容。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充分肯定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总书记的回信令大家备感振奋,更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冬吉玛说。如今,经费编制、场地设备、人员进出等问题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与保障,队伍年轻化,队员增至80多名,一年演出多场,当天去当天回,演出数量质量进一步优化。“农牧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更要求我们创新节目、提升技能,创作出更多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好作品。”冬吉玛体会颇深。前不久,队里创作了一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以“网上乌兰牧骑”的形式传播,浏览量逾百万次。目前,内蒙古全区共有75支乌兰牧骑、多名队员,年均坚持深入农牧区基层活动4个月以上,为各族群众演出多场,同时开展多种文化服务。鄂托克草原上还活跃着一支民间草原文艺轻骑兵,被当地农牧民称为“草原蓝色乐队”。年,当地牧民那音太成立了内蒙古第一支由牧民组成的民间乐队。35年来,每逢那达慕、婚庆、宴会等大型集会,他们总会自发为周边乡镇农牧民义务演出。乐队也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51人,年龄上至75岁下至6岁,累计演出余场,以蒙古族民歌坐唱形式,演奏四胡、三弦、扬琴、马头琴等,深受当地农牧民喜爱。“大家聚在一起感觉特别幸福,每逢演出排练,再远都要赶来。”58岁的那音太说,乐队使牧民间感情更加深厚,乡风民风也大为改善。在鄂托克旗,像那音太这样的牧民乐队不少。据统计,全旗现有家庭文化户家,乐队支,牧民演员1多名,年演出达0余场次。通过自发组织开展文化传承、文体娱乐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丰富了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让传统技艺焕发新风采栩栩如生的蒙古族皮雕画、形态各异的蒙古族毡绣、活灵活现的面塑技艺……在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非遗活态传习展示馆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引来众多游客驻足。“目前小镇已有30多位非遗技艺传承人,非遗项目入驻超过80个。”小镇创始人贾宏伟是非遗项目蒙古族皮雕画代表性传承人,他生于汉族皮匠家庭,长于敕勒川大地,熟悉蒙汉两族民俗生活。通过多年学习实践,掌握了蒙古族传统皮雕画技艺,并将蒙汉两族技艺融合,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贾宏伟看来,非遗技艺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过去的技艺以生活性为主,适应时代更需增强艺术性。”如今,小镇为所有入驻的传承人免费提供工作室,订单研发非遗文创产品,传承保护技艺的同时,盘活非遗产业链,带动周边农牧民共同致富。61岁的贾茂田,是金属丝编与面塑两项非遗技艺传承人,除了在小镇展示技艺,他每年都要走进学校、社区等教授技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它们,让祖辈的技艺一代代传下去。”如今,非遗小镇已成为内蒙古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去年接待了7万名中小学生参观体验。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阿尔山市白狼镇,当地人曾利用白桦树皮、松树皮、松塔、苔藓等作原料绘成一幅幅天然画,这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狼林俗树皮画。为了让传统树皮画焕发新风采,当地依托政府支持创办了林俗文化公司,树皮画非遗传承人李艳红被聘为讲师,开办树皮画培训班教授当地贫困户妇女制作技艺。“我们将蒙古族文化、林区美景等融合在创作中,让它走进千家万户。”李艳红说,这不仅能使技艺得到传承,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近年来,内蒙古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重点对贫困旗县传统工艺类传承人群及从业者进行整建制培训,近5年已培训60余期余人次,并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7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个,促进了民族传统工艺振兴,并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吃上文旅饭迈向新生活碧瓦白墙的中式花园院落中,还坐落着两座白色蒙古包。入房逐一探看,现代式、原始式、农家式等各类风格的房间全有,这是“80后”姑娘郭晨慧在老家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七倾地村设计建造的新式乡村旅游民宿。郭晨慧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了10多年,由于想念家乡食材的味道,便尝试将家乡特色农产品在线上销售。

图为郭晨慧。中新网记者李爱平摄

“起初只想把家乡的绿色食品带给更多人品尝,没想到生意越做越红火。”郭晨慧笑着说。她将家乡的“后旗红”土豆等特色农副产品标准化称重,搭配特色包装设计上线,结果供不应求,去年销售额达多万元。“线上买的人多了,总有人问我,你家乡有啥既能吃到美食、又好玩的地方?”郭晨慧想到气势恢弘的乌兰哈达火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萌发出返乡创业的念头。依托火山、草原,郭晨慧如今在家乡经营起乡村民宿旅游。美术设计出身的她将村中的两间院落做了新式改造,并在网络平台推广,去年夏天一开业便被预订一空,“现在我们形成了线上特色产品销售、线下民宿餐饮旅游为一体的良性互动,今年预计全部收入可达0多万元。”牧民巴图格西家住伊金霍洛旗布拉格嘎查,同样依托周边景区办起了牧家乐。“20多年前,全嘎查只有五六家小型蒙古包牧家乐,规模小、游客少、收入也很低。”巴图格西说,随着当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帮扶,“现在嘎查牧家乐发展到65户,我家的牧家乐也翻新扩大了,年年被评为星级牧家乐。”巴图格西家去年收入达几十万元。嘎查也成立了度假村,人均增收两三万元。今年以来,内蒙古积极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越来越浓的文化气息里,大草原正变得越来越美。

3

内蒙古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种出新希望绣出好生活滑动阅读?7月是李子成熟的季节,沉甸甸的李子挂满枝头。“这个园子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树荫下,一头汗水的胡满良告诉记者。胡满良曾经是贫困户。他今年72岁,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扎如德仓嘎查农民,因为儿子和儿媳生病,老两口没有劳动能力,本来舒心的日子一下陷入困境。年,当地利用居民庭院大的特点发展庭院经济,胡满良又迎来新生活:以前,家里的大院子只种自家蔬菜,在嘎查干部帮助下种上了李子、灯笼果、油葵、中草药等。李子由帮扶干部负责包销,收获时如果市场价高于每斤3元,农民可自行出售;如果低于3元,由帮扶干部按照每斤3元的价格出资购买。“儿子儿媳看病、孙女上学,都有帮扶政策兜底,这庭院里挣的钱基本能攒下来。”胡满良感动地说。目前,科尔沁左翼中旗发展的庭院经济已完成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种植菜园多亩、田园多亩,种植果树6.6万棵,户均增收元。近年来,针对不同贫困户特点,内蒙古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累计实施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达1.9万个,将各类扶贫资源精准配置到农户家。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盐碱地、山坡地多,不适宜发展庭院经济,怎么办?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刺绣,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纤细的绣花针在织网上穿梭,两朵鲜艳的牡丹呼之欲出。哈吐布其嘎查的农民刘孟兰,正在赶制一幅2米长的刺绣作品,“这幅刺绣是客户花元定制的,大概要绣20多天,这可不是一笔小钱,累点也值得。”刘孟兰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丈夫用7.5万元扶贫产业补贴养牛,年底全家顺利脱贫。为提高生活质量,年轻时就喜欢刺绣的刘孟兰响应号召,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刺绣培训班,如今已成刺绣高手,产品不愁销。“现在我家年收入六七万元,光刺绣就能挣一万多元。”刘孟兰笑言,我家小康生活是“绣”出来的。截至目前,科尔沁右翼中旗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多期,培训绣工1.47万人次,全旗从事刺绣的农牧民及居民超过2万人。脱贫奔小康,还得靠产业。选对了产业,成功几率就更大。在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为当地群众致富带来了希望。“开始种玉米,后来打零工,夫妻俩干了好几年,还只能勉强度日。”在商都县喇嘛板村,贫困户杨红娟为脱贫尝试了很多办法。年,县里建成马铃薯良繁基地,让杨红娟动了心。在乡里帮助下,杨红娟申请到扶贫贷款,承包了2座大棚,种植高品质原原种土豆,有了企业订单,销路不用愁。凭借虚心、细心和勤快,年,杨红娟一家挣了12万元。一年下来还清了贷款不说,还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小卖部和小吃店,被评选为商都县脱贫之星标兵户。今年,村里又新建了一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座大棚中的座承包给农户,杨红娟家又承包了2座。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还得因地制宜、用足优势。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依托传统,在马铃薯品种开发、种植、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精耕细作马铃薯产业。杨红娟说:“咱这儿的条件最适合种马铃薯,我们就坚定信心做好这篇文章,一准奔出好日子。”如今初心笃定谋福祉、步履铿锵奔小康的乌兰察布在国家级媒体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