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梅刚)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喇嘛板村,温室大棚里栽种上了“原原种”。这些培育于实验室的马铃薯脱毒薯苗,为何在这里安了家,还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记者采访得知,这离不开派驻喇嘛板村的第一书记张玉涛。 年,乌兰察布市人事考试中心考务科副主任张玉涛,来到喇嘛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仅用1个月时间,对帮扶村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摸查。喇嘛板村离城最近,但产业发展落后,村集体经济为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喇嘛板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去年流转农民土地亩,每亩元,其中涉及贫困户7户49亩,仅流转土地一项户均收入元。 “他来了以后,给我们村谋发展、找出路,给老百姓办实事。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积极联系马铃薯龙头企业,帮助村里发展种植产业。”提起张玉涛,喇嘛板村党支部书记乔来斌满是感激。 去年,喇嘛板村建设温室大棚座,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运行。“原原种是新品种,费用投入大,村民们积极性不高,去年承包种植的只有17户,其中6户是贫困户。但引进这个产业就是为了让全村民参与,全村民受益。”张玉涛挨家挨户做工作,给大家算这笔账。去年10月,承包大棚的贫困户每户纯收入5万多元,这个消息在当地炸了锅。 今年合作社流转土地亩,新建温室大棚座,目前座大棚被多户农户承包一空,其中贫困户44户,预计每户收入超过4万元,每天带动周边多农民打工就业。 “依托产业发展形成摆脱贫困的造血机制,让更多贫困群众受益。”张玉涛主动对接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合作,引领喇嘛板村走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除了发展种植产业,张玉涛利用喇嘛板村交通区位优势,向单位筹措36万元工程款,在省道和土商线交汇处建设户外擎天柱广告牌2座,每年10万元收入全部归村集体,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张玉涛还筹资为喇嘛板村建设村委会办公用房9间,配齐办公设备,解决办公无网络问题。为村民文化广场配备各类健身器材,解决3个自然村户群众吃水问题,医院开展义诊送药活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张玉涛深知要想让村党组织“活”起来,必须狠抓党建工作,才能激发党员的责任感,真正让村党组织焕发活力。他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先后指导贫困村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党费收缴管理、集中学习等10余项规章制度,实现了一些制度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完善。 张玉涛还带领工作队发放扶贫政策宣传单、制作扶贫政策宣传栏、组织脱贫攻坚专题培训会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各项政策和措施。通过全力抓好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系列工作,把喇嘛板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打造成了一个产业有特色、村庄有亮点、脱贫有保障的脱贫攻坚示范村。 “只有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寻找脱贫新路子,才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张玉涛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用一个驻村干部的真心、真情、真帮扶践行初心和使命。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